在人群中修行,在生活中悟理
許多人一說到學佛,就說“我今天念了哪部經,誦了多少佛號”,或說“我今天到哪裡做了義工,去哪裡燒了香”,還有人說“佛經深奧難懂,學佛不易”……這真的是學佛嗎?
學佛的實質是落在修行上,那麼,修行在哪裡修?深山老林嗎?寺院廟宇嗎?其實,修行是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在人群中修。
如法修行的前提是知見要正確。但如果沒有悟懂佛陀教言,又怎麼有正確的知見呢?現實生活中,許多看似很小的事情都蘊藏著修行的奧義,就看我們自己是否用心去悟。
一、遠處的紅綠燈
我有每週在某個晚上夜跑幾公里的習慣,甚至不管寒風刺骨,還是陰雨連綿,我都堅持著。
有時確實會發現自己身體很吃力,感到很累,腿肚子就像灌了鉛一樣沉重,有時遇到肌肉緊張時,更是酸痛不已。
這時,我就設定一個“小目標”,跑到某個路口時,做一個短暫的休息,緩解一下。我發現:如果我跑步時,只盯著腳下的路,會感到一路的累,似乎根本看不到終點,心中有一些迷茫。
而當我將遠處十字路口的紅綠燈作為一個目標,心無旁騖,一步一步地跑時,我反而覺得很輕鬆,我不在意每一步給我帶來的疲倦,相反覺得每跑一步,就離目標更近一步,堅持不懈,調整好呼吸與節奏,不自覺的就會到達目標。
這種長跑多麼像學佛修行啊。我們有時候會忘記學佛修行的目標是解脫成就,因此容易糾纏一些小事和是非之中,就像長跑時只盯住腳下的每一步,我們甚至因為一句誤解的話而晚上睡不著覺,反復在想他為什麼這樣對待我?我哪裡錯了?我要報復他等等。
因此自己就被這些糾纏住了,完全忘掉了我們的目標,如果我們想到我們在這個世界是為了學佛,了生脫死而來的,不是跟誰結冤家的,這些是是非非算個什麼啊,無稽之談而已,我根本就不需要理會他,這樣或許我們在修行過程中就會比較輕鬆,也容易早日到達目的地。
二、突破“圈子思維”
週末早晨,我帶著“美美”在社區的花園裡遛彎,遇到一個人也帶著一隻中型犬在散步,正打電話諮詢他的朋友說他們家的狗身上有很多紅斑,電話那頭告訴他到寵物醫院看一下……
那只狗真的很可憐,渾身長了紅斑,一看就是痛苦不堪的皮膚病。
“你的狗是得了皮膚病,不好治,我們家的狗也得過,想過很多辦法沒有治好,最後我們找到了河北的一個獸醫,他用中藥配製的藥可以治好這個病,價格不高,如果你需要我把微信給你……”我好心提醒遛狗的人。
誰知他聽了我的話,趕忙拉著狗走,似乎為了躲著我連連說:“不用了,我們自己想辦法”。我一臉茫然,不知道為什麼?只能遠遠地看著那只可憐的狗。
後來與朋友聊起這件事,朋友說,在他周圍圈子的人可能屬於“極端利益追逐者”,也就是他會認為你的好心是假的,無非是想賺他的便宜或者想賺錢而已,或者這就是他的圈子文化,因此他很容易用自己圈子思維,將你的好心看成“驢肝肺”。
朋友說:現在這種“圈子思維”的人很多。當年他曾經承包過保險公司的車險配送業務,那時他就發現有這樣一類人群客戶。
在學佛的群體中同樣有很多“圈子思維”的佛教徒。比如,皈依了某位法師、活佛,這時自己的佛法學習就容易被限定這個圈子裡,如果遇到會“演戲”的法師,雖然佛法一竅不通,但表面卻會把自己包裝的“高大上”,自己很容易被這個圈子所限制,唯自己的師父為瞻,因此即使遇到真正的佛法,覺得的不符合自己圈子的特質,因此會懷疑甚至排斥,完全是“依人不依法”。這樣很有可能誤了自己的終生,因此這時就必須“破圈”,“依法不依人”,學習如來正法。
(三)不要讓他成為“天花板”
我的一個學佛朋友與一個人合作一個專案,合作前期還比較默契,後來項目出現一些新機遇,合作者就動起了歪腦筋,甚至在這個朋友面前表現的居功自傲,指手畫腳,本來是平等的合作,結果要把他變成“打工的”。
我為朋友鳴不平,朋友卻說,這個沒有什麼,我只管做好我應該做的,一切都是因緣。如果我因為這些利益就把他當成“敵人”一樣,那麼他就是我的“天花板”,因為他成了我的障礙,我連他都沒有跨越過去,那還談什麼修行成就呢?
後來隨著因緣的變化和朋友無私的努力,結果這個專案發生了變化,合作者因為種種原因,自動退出了,而且經過朋友的努力,他們跟新的合作夥伴齊心協力讓專案很好的落地。
其實我們學佛過程也會遇到類似現象,比如某個人就是對你有看法,似乎你的努力在他眼裡都是一種錯誤,甚至背後還理論你幾句,搞得自己有時候感到很被動,這時如果因此我們跟他結下仇,互相之間不說話,那麼他就成了我們前進路上的難以突破的“天花板”,而如果我們連他都突破不了,突破輪回談何容易?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學佛修行並不深奧,就在現實生活的一點一滴中,只要我們按照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傳給我們純正的如來正法來真正修行,這些問題根本就是無稽之談的玩意兒,成就解脫易如反掌。
撰稿:東山
編輯:佛前燈
轉載自:學佛新視野 微博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631382809772367#_0
本站註: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知見與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